国家卫健委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 年版)》,对肥胖症的诊断、分型、治疗等多方面做了规范。
(一)肥胖症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肥胖症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脂肪组织过度积累或分布、功能异常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疾病。据2024世界肥胖地图,2020年全球已有42%的成人(约22亿)存在超重/肥胖问题,预计到2035年将达54%(33亿) [ 1 ]。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按中国肥胖症诊断标准[超重定义为体重指数(BMI)24~27.9 kg/m 2,肥胖定义为BMI≥28 kg/m 2],至2018年,我国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已达到50.7%(分别为34.3%和16.4%),是2004年的3倍,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5%(6.1亿) [ 2 ]。其中,我国6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6.8%和3.6%,6~17岁儿童和青少年为11.1%和7.9% [ 3 ]。另据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1年我国正常BMI的男性腹型肥胖(即中心性肥胖,腰围≥90 cm)患病率高达9.1%,而女性(腰围≥80 cm)则高达14.3%,较1993年增长3~4倍 [ 4 ]。
饮食、营养、活动/运动等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经济生产模式转变是整体肥胖患病率逐年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使用超越能量出入平衡的"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来解释肥胖的迅猛增长,认为超加工、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促使更多的热量在脂肪组织储存,继而使得身体饥饿感增加和能量消耗减弱 [ 5 ]。在个体层面,农村/城市、生活作息、受教育水平、认知水平、吸烟、饮酒、合并疾病等均与现阶段超重/肥胖发病风险相关 [ 4 ]。2017年世界肥胖联合会(World Obesity Federation)发表声明称"肥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 [ 6 ],而不仅是单纯生活方式问题的自主选择,呼吁大众正确认识肥胖,为肥胖去污名化。
(二)肥胖相关合并症及其危害
在肥胖人群中,高体重和过多的脂肪给全身多个器官带来机械性压迫和占位效应,同时脂肪沉积所致的慢性炎症反应也造成一系列代谢损伤,体型和运动能力的变化也会引起社会的歧视(语言、态度、公众言论),进而产生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肥胖人群会面临一系列慢性并发症,包括糖代谢异常(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及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不孕症、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哮喘/反应性气道疾病;骨关节炎;张力性尿失禁;胃食管反流病;抑郁症、焦虑等精神心理疾患 [ 7 ]。此外,痛风、肿瘤的发病风险也随之增加 [ 8 ]。中国超重患者中70.7%至少合并1种并发症,而肥胖患者中89.1%至少合并1种并发症 [ 9 ],并且肥胖人群出现1种、2种、多种(≥4种)复杂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人群的2.83倍、5.17倍和12.39倍。此外,肥胖程度越高,患多种复杂合并症的风险也越高 [ 8 ]。
以下是《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 年版)》的部分内容摘录。
中国人群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呈现 5 个特点
▶ 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比例均高于女性。▶ 男性超重比例在 50~54 岁达到峰值,女性为 65~69 岁。男性肥胖症患病率在 35~39 岁达到峰值,女性为 70~74 岁。▶ 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 人均 GDP 较低地区的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更高。▶ 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更高,男性相反。
诊断标准(部分)
▶ 基于 BMI(kg/m^2):轻度肥胖症(28.0~32.5)、中度(32.5~37.5)、重度(37.5~50.0)、极重度(≥50)。▶ 基于腰围(cm):正常(男 <85,女 <80)、中心性肥胖(男 ≥90,女 ≥85)。▶ 基于腰臀比 WHR:中心性肥胖(男 ≥0.90,女 ≥0.85)。▶ 基于体脂比:不是常规的临床诊断。▶ 儿童青少年:<7 岁,以性别年龄别 BMI 的标准差作为评价方式;8~16 岁,以性别年龄别 BMI 的标准差作为筛查标准,并与成人筛查标准接轨。
分型
▶ 基于基因分为 2 型:原发性肥胖症、继发性肥胖症。▶ 基于有无代谢异常分为 5 型:代谢健康体重正常、代谢不健康体重正常、代谢健康肥胖症、代谢不健康肥胖症、肌少性肥胖症。▶ 基于病理生理分为 4 型:脑饥饿型、胃肠饥饿型、情绪饥饿型、低代谢型。诊疗途径图
药物治疗
▶ 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我国共批准 5 种药物: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纳鲁肽、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 遗传性肥胖症:我国尚未批准相关药物。
手术治疗
▶ 按机制分为 3 类:以限制摄食量为主、以减少营养吸收为主、以平衡两者为主。▶ 手术适应症:(1)18~70 岁,BMI≥37.5;或 BMI≥27.5 合并 T2DM。(2)18~70 岁,BMI(27.5~37.5),内科减重无效。(3)≥70 岁,参考上述情况,但需充分考虑身体机能。(4)<18 岁,体重超过同龄人「95% 百分位」的 140%,或超过同龄人「95% 百分位」的 120% 但合并并发症,内科治疗无效。(5)重度肥胖手术治疗后还需再次手术的。(6)18~70 岁,BMI 在 25~27.5 之间的患者,如需进行手术治疗探索,需要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充分知情同意。
中医讲,怒伤肝,肝郁还容易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脾虚,吃进去的食物无法及时消化,变成水湿等垃圾,会导致人体气血排毒能力下降,凝结成痰湿,导致脂肪堆积,形成肥胖。
并且湿气重,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导致肥胖。
此外,人在生气时,经常会吃一些油炸、甜腻、辛辣等重口味食物,来缓解郁闷的情绪,这些食物本身热量极高,不易消化,给脾胃造成负担,导致肥胖。
肝主疏泄,是调节人体气机的,如果气机不畅,气在体内运行受阻,这个时候,哪里受阻哪里就会生病。
肝郁气滞型肥胖表现出以下这几种症状:
①腹部脂肪堆积
②食欲不振
③胸闷
④月经失调
⑤失眠多梦
⑥舌苔白腻
⑦情志抑郁
特征
①形体特征:形体偏瘦,但也有大量人群因为压力大而暴饮暴食导致肥胖。
②心理特征: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敏感多疑。
③常见表现:面貌神情多烦闷不乐,胸胁胀满,多伴叹息,乳房胀痛,睡眠较差,食欲减,健忘痰多,大便偏干,舌淡红,苔淡白。
④发病倾向:易患抑郁症,夜不能寐。女性还会出现月经不调的情况。
肥胖症的中医药治疗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生活
方式干预基础上,可依患者体质、中医辨证、季节时令、地
理环境等因素进行辨证施膳;可采用中医导引法(如 24 式
太极拳功法、八段锦功法、易筋经功法)辅助进行体重管理;
也可运用“正念干预”作为中医心理调适方案进行行为心理干
预。根据现有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和研究文献,肥胖症的中医
辨证分型可包括四种证型:脾虚湿阻证、胃肠湿热证、肝郁
气滞证和脾肾阳虚证,其辨证论治详见表 6 [188]。
在自行调理的情况下,针对肝郁气滞型肥胖,可以选择中成药逍遥丸,其是逍遥散的成品方剂。
基本药物,医保甲类
冀药广审(文)第 250804-00574号
更多精彩内容,可进入唐威云药界:https://tangweiyunyao.100doc.com.cn。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内容若有不实或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