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替卡韦联合强肝胶囊治疗CHB 合并 NAFLD可有效降低BMI,逆转脂肪肝
一、研究背景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我国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患病人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在此条件下,两种疾病常同时发生,一些研究表明CHB患者肝脂肪变的发生主要与宿主的代谢因素(如年龄、肥胖、血脂水平和代谢综合征等)相关。刘淑娥等指出CHB合并肝脂肪变会导致单纯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同时,NAFLD 患者肝内炎症和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蓄积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 NAFLD患者病死率密切相关,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改善NAFLD患者肝内炎症和脂肪蓄积是防治NAFLD的关键。
二、临床资料
筛选CHB合并NAFLD患者共116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抗病毒治疗,病程中亦未使用过强肝胶囊。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2 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 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给予恩替卡韦胶囊( 四川美大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30031) 口服,每晚睡前0.5 mg; 强肝胶囊(石家庄东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80012)口服,2次/d,5粒/次。
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胶囊口服,每晚睡前0.5 mg。
2组均连续治疗24周。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测量患者的体质量和身高,计算体质量指数(BMI)。②治疗前后检测2组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血脂(包括TG、TC)及肝功能指标。③治疗前后采用罗氏荧光定量PCR仪(瑞士罗氏公司)测定患者 HBV DNA 载量,血清HBV DNA载量≥103拷贝/mL 为 HBV DNA阳性。④治疗前后进行肝脏B超检查,按照肝实质回声、 肝内血管走行将检查结果分成轻度、中度及重度3个级别进行评价。
三、研究结果
1.2组患者治疗前 BMI、IRI及血脂水平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BMI、IRI、TG及TC 水平与治疗前对比均无明显变化(P均> 0.05)。治疗组治疗后BMI、IRI、TG及TC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BMI、IRI及血脂水平比较
2.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及HBV DNA转阴率比较
治疗后,2 组患者ALT、AST及GGT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均<0.05); 治疗组治疗后GGT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 0.05),而2组治疗后ALT及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24周后,各有53例(91.4%)和52例( 89.7%) 患者获得HBV DNA转阴,2组HBV DNA 转阴率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 P > 0.05)。见表 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3.2 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B超变化
2组治疗后肝脏 B 超检查显示肝脂肪变程度得到了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治疗组恢复正常11例(19.0% ),对照组恢复正常5例( 8.6% ) ,治疗组恢复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 3。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 B 超变化 例
4.2 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见表 4。
表4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四、研究结论
NAFLD和CHB均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最常见的肝脏基础性疾病。临床NALFD常见于高血脂症、糖尿病及肥胖患者,主要表现为肝脏实质细胞的脂肪变性、脂肪蓄积过量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恩替卡韦是一种临床上常用于抗病毒治疗的核苷类似物药物,阻止乙肝病毒的复制,其是目前用于HBV抗病毒治疗首选的核苷类似物药物。强肝胶囊是具有清热利湿、补脾养血、益气解郁作用的中成药,药证相符,且相关研究发现强肝胶囊能够提高肝脏瘦素受体 mR-NA的表达,并提高P -JAK2和P-STAT3的水平,降低血清中瘦素水平,从而改善瘦素抵抗,促进肝脏脂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恩替卡韦联合强肝胶囊治疗 CHB合并NAFLD的患者治疗组治疗后BMI、IRI、TG、TC 及 GGT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肝脂肪变程度得到了改善,且恢复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对于CHB合并NAFLD 患者,恩替卡韦联合强肝胶囊治疗24周后,能显著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及肝细胞脂肪蓄积,并能显著改善IRI。
综上所述,对于CHB合并NAFLD患者,以恩替卡韦联合强肝胶囊治疗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可改善肝功能,调节血脂水平,减少肝脏脂类蓄积,逆转肝脏脂肪变。
参考文献:汤莉伟,唐东旭,黄钟鸣等.恩替卡韦联合强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
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24):2648-2651.